OMO 之像極了愛情

Scylla Tsai
4 min readSep 26, 2020

--

我總認為:「零售是用最有效率的方式,製造場景,把商品有溫度的送到消費者手上。」

《楔子》

就像現代的男女,我們可能在網路上偶然認識,你是朋友的朋友,在 facebook 中的 Tag 或貼文留言中見過,我們可能共同在某一個社團內,我們可能共同報名了一個活動,但總之你送了交友邀請來,我滑了滑你的 facebook 公開貼文 (官方粉絲專頁),看看你的興趣,好像不是個壞人,所以我接受了邀請。

接著我滑了滑你臉書更多的照片、歷史紀錄,也許留下印象,但更多應該就是像今天滑過的 100 人其中一位,我睡前關掉手機,你我其實沒有真的建立關係。

所以在接下來的日子裡,如果你每天自顧自的在臉書貼文,沒有跟我互動,即使貼了再多的優惠訊息,我們就是永遠萍水相逢的兩條線。但假設,你有透過 messenger (chatbot) 開始跟我互動,瞭解我的興趣、捉摸我的喜好,所以你會開始貼一些我有興趣參加的活動、我想要看的電影,我開始覺得你有點意思,可能是個可以交往的朋友。

《邂逅:我們是朋友嗎?》

也許下一步你會想要跟我換 Line、要我的 Instagram 帳號,所以從這些線索中,也許你也有我的 email,甚至是電話號碼。

所以你小心翼翼的串起這些不同平台的帳號,而我在你心裡應該有個唯一的代碼串起這些跨平台的不同帳號,所以也許現在我叫做 Potential New New customer. 你小心的試探我讀訊息的時段、頻率,你謹慎的斟酌什麼對話,我會已讀,然後已回,而且不是用貼圖。所以你開心的發現,我沒有加了你的 Line 後立即封鎖你,於是你在想,也許我們可以出來喝個咖啡。

《第三章:我們見面吧!》

總是要跨到這一步的,於是你費心籌備了一個活動,希望能邀請我參加,你透過 email (eDM) 發送邀請給我,但我一週都沒有回應,於是你想起老派約會之必要說的:「帶我出門,用老派的方式約我,在我拒絕你兩次之後,第三次我會點頭。不要 MSN 敲我,不要臉書留言,禁止用What’s App 臨時問我等下是否有空。」

於是你費心的安排活動前兩週發送 email,前一週又補上 facebook 邀請,活動前三天再補上 Line.

所以我們見面了。見面的感覺很好,於是我們確定要再往前。

《第四章:馴養我》

於是你會想知道我平常在哪裡上班,住哪裡,我在哪裡逛街,我在哪裡買東西,我的交通工具是什麼,我的手機型號,我在哪裡健身,用哪些不同平台的社群工具,我會優先點開哪個紅點點,我揹什麼價位的包包,吃什麼樣菜系的餐廳,追蹤哪個 Youtuber,刷什麼抖音,透過什麼平台聽誰的 Podcast,看什麼書,透過什麼載具。

因為你想要跟我建立關係,所以你會藉故跟我乘坐同一個交通工具,你會出現在我吃中飯的餐廳,你知道我吃完中飯後會查看 Line,所以你會送一個笑話給我。你知道我下午都在開會,不能打攪,你知道我傍晚要去健身房,18:50 是最好聯繫到我的時間。你知道我晚上 22:00 會逛 facebook,所以你在 messenger 掛著等我,你知道我最後關掉手機是 23:30,所以你會識相的在 23:29 跟我說晚安。於是我被你馴養了,我開始期待你每天中午的 Line 笑話,我開始期待你每天晚上在 messenger 跟我的互動,我開始期待會在捷運站跟你不期而遇,於是我開始喜歡你,並跟我的朋友討論你。

正因為現代人的生活早就沒有 online 跟 offline 的分野,我們可能在實體店利用 google 尋找商品規格與價格,我們可能在 facebook 官方帳號預約了實際體驗的時段。因為科技工具始終是工具,關鍵在於消費者的 Intention,為什麼在這個時間點會有這個念頭做這項研究進而購買,那麼行銷人員就應該要想辦法創造一個最完美的場景,並用對方最舒服的方式,與消費者不期而遇,我認為這才是 OMO 的核心。

--

--